網頁

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

【評】一種文化兩樣情?源和1916創意園區藝術應以人為本


文/李竹君

工業遺產的改造是目前眾多國家、城市的更新發展議題,其中尤以轉型為創意園區為多數。古城泉州新門街上的百年老字號「源和堂」蜜餞廠,與眾多工業時代老廠房改造成「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」,期望融合技術、生活、創造和文化為一體,意在打造一個福建地區創意企業的培育地,以及藝術工作者、愛好者的交流平台。


實地走訪源和1916,也許因為非假日、又沒有舉辦活動,園區內的遊客稀稀落落,園區內的建築大多也還在興建中。據身為泉州人的當地學生表示,源和1916是近幾年興起的新興文創園區,民眾對文創的概念還不是很熟悉,討論熱度也並不很高。

面對一個初具雛型的創意產業園區,我們要思考的是,保留的文化是誰的文化?為誰而保留?在企業投資背景下的創意產業園區,如何真正融合藝術與生活?是否真正將藝術滲透到人民生活、提升人民素質,抑或是政府一廂情願的建設?

「文創是門好生意」,越來越多的城市看準這趨勢,紛紛以舊時記憶為賣點,改造舊城市空間,實則以高價販賣所謂原創的「文化商品」。的確,文創產業需要資金支撐,然而,在商業背景下,以保護文化為名的舊空間改造,是否會成為販賣記憶、販賣歷史、販賣文化的「偽文創事業」?有人,才有文化,政府要保護的究竟是市民的文化?還是可以賣錢的文化?當泉州市民進入創意園區,看著標榜"泉州文化"的各式文化產品時,是否會感到陌生?而在園區內如危房的倉庫改造成露天咖啡館、職工宿舍成為秀麗的SPA會所,高級自助餐廳等等,價錢是否高昂得令一般民眾敬而遠之?

源和1916主張「藝術即生活」,此番美意值得加許,創意園區的確可以成為一個藝術集散地、交流平台,提升市民對藝術的可近性,但做法是關鍵。以園區內奚落的遊客來看,這番理念的實踐手法仍有討論空間。以園區內的創意櫥窗為例,櫥窗內的展示品雖可讓民眾進入互動,仍是為商家打廣告之用。台灣的寶藏巖藝術村,是以觀音亭為主,包含周邊舊時眷村改建成的藝術聚落,目前是以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為主的前提下,讓藝術家進駐的模式,使藝術與生活共存共榮。

兩相參照下,源和1916似乎有可以借鏡的地方。當民眾進入寶藏巖時,感受到的是有「人」在生活著的藝術,感受藝術就在身邊的生活非常強烈,而藝術區的工作者也以和居民和諧共存為宗旨,試圖將生活元素展現在藝術中。源和若要讓藝術更加貼近民眾生活,則必須思考,如何真正以藝術體現泉州市民的文化與生活?如何讓藝術家真正和市民達成互動?而不會淪為打著保護文化之名,實則消費文化的一門「好生意」。


目前源和1916正進行二期改建工程,未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,也期許源和1916能真正讓藝術貼近生活,成為更能體現泉州做為「東亞文化之都」的創意園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